2013年上半年的一天夜里,杨发伟和杨发超抡起锤子,把自己开在杭州西溪湿地的烤鱼店砸了个稀巴烂。 在砸店的那一刻,这对来自浙江丽水的兄弟并没想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只是下定决心要把规模做大,重新开始一段创业。 觉得餐饮业难以继续,杨发伟决心换个“行当”。在走访了各地景区之后,他发现经营可带的伴手礼,尤其是食品,是游客最容易接受购买的。此外,食品还可以不受地域和空间限制,容易形成规模。 将新目标锁定在食品后,兄弟俩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寻找灵感。在四川时,杨发超看到一家只卖麻花的门店,虽然面积很小,但每次都要排队才能买到。这个品牌叫“陈麻花”,在当地很有名。他意识到,即使是很传统的生意,只要有口味创新,用心做产品,也会有很大的市场。 单就麻花而言,它几乎没有品牌属性,也不受地域限制,一般只根据每个地方的口味做出一些改良,比如天津大麻花、四川的麻辣味麻花等。杨发超觉得,做一个以麻花为主的糕点品牌,或许有机会。 因为生长在靠近福建的山区,兄弟俩对传统糕点有着特殊的情结。在他们的记忆中,麻花是小时候常见的糕点,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也有手艺人走街串巷地挑着担子卖。但随着生活条件慢慢变好,吃、做传统糕点的人越来越少。 2014年初时,后台数据显示,淘宝上的麻花搜索指数很低,直到5月淘宝店销售额开始达到每月四五千元,平均客单价高于线下门店时,他才对线上生意有点信心。彼时,线下店每月销售额为数十万元。 2015年年初,杨发伟成立了“杭州情怀食品有限公司”,其自建的2000平米食品加工工厂投入使用——工厂建在杭州城西郊区,距离西溪湿地不过二十分钟车程,保证及时供货。 杨发超至今没想明白,自己做的麻花怎么就一下子成了网红。 这缘自一款以糯米为材料的小麻花。此前,麻花的主要材料是面粉,多用于裹腹,但杨发超发现,年轻人对传统糕点的看法正在改变,糕点对他们而言更像是零食。因此从2014年3月开始,他就在研究,能否在传统麻花的基础上做出改良,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 杨发超深刻记得,几十年前,作为茶商的父亲从外地带来了一个五仁大月饼。兄弟五人从没见过,就当宝贝一样把它切成小块,一定要留到中秋节当天再吃。看上去再平常不过的月饼,却因为家人而变得有意义。 他想要把这种情感通过月饼传递给更多人。因此,凭借着记忆,他花了一个多月跑遍了福建、温州等地的市场。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找到满意的配方,寻找还得继续。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7000种赚钱生意 ]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全网虚拟资源宝库网 ( 蜀ICP备13002521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