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背后的“男人”——施兰德

2022-10-12 17:14| 发布者: | 查看: 3| 评论: 0

作为一个个人电脑产业最重要的编年史家,曾经为《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报道乔布斯25年之久的施兰德,在一本书里完成了两个任务。

第一个是用乔布斯和苹果说明了创新到底是怎么一个点滴过程。

第二个是借乔布斯的成长说明了一个创新者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一个创新产品和创新企业的管理者的成长同样也是一个点滴的过程。

乔布斯背后的“男人”——施兰德

大多数传记作家在描绘乔布斯那些伟大的产品时,更多在讲那些成品是如何完美,如何成功,就算是对创新过程有所描述,更多也流于表面。施兰德的成功,我感觉是来自于他对这个行业深刻理解,他真的知道一个产品是怎么从无到有的,所以,在《成为乔布斯》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段落:

“没有人知道成品(iPod)是怎样的……他们只知道产品的基本要求:迷你硬盘,耳机音频放大器,能够显示存储歌曲并进行导航的小屏幕,能使设备智能化的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能够让设备与iTunes交互的软件,能与麦金塔相连的接口,设备的体积必须足够小,能够轻松放入牛仔裤的口袋里,外形要好看,最好能够尽快问世。”

你看,这就是当时乔布斯给团队设定的看似无法完成的目标,施兰德按照产品打造的过程给出的一个完整的细节,让我们这些已经非常熟悉iPod的人也好像时光倒流一样参与到了开发团队,脑子也开始运转,对啊,这个东西应该怎么做呢?

一个出色的作者,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写作的人,施兰德的厉害之处,可能就在于他研究乔布斯和他的产品长达25年,和乔布斯是朋友,是很多事件的亲历者,所以才能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不像大多数专门写各类传记的作家一样,一开始写传记就得从故事主人公的爸爸妈妈甚至是爷爷奶奶写起,好像不那样做就不是一部完整的传记一样。但是,谁会真的关心那些呢?

《成为乔布斯》中很自然的有一章节叫做斯坦福,讲述的是2005年6月12号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的演讲,那是一篇著名的演讲,大家都知道最后那句话,“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乔布斯用三个故事串起了他的人生经历,传达了他的价值观,其中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有它的作用的,我们一开始不能预知,但是最后回头看,这些点点滴滴会串联起来,一切都好像不言而喻。

乔布斯背后的“男人”——施兰德

对于史蒂夫的职业生涯,施兰德用整整一部书的长度回答了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既然史蒂夫是如此前后矛盾、鲁莽冲动、固执己见、不顾他人感受,并被赶出自己一手建立的公司,他又如何最终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CEO,如何让苹果公司起死回生,如何打造出那么多决定了大众文化走向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将苹果公司推上了全球最有价值公司的宝座,也改变了全球数十亿人的日常生活?

这个问题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才是《成为乔布斯》的主题。

施兰德的答案,是回到史蒂夫那段“被放逐”的岁月,从1985 年离开苹果到1997 年重回苹果的这段时间,这也是其他传记最忽略的12 年,“这12 年间,史蒂夫的经历纷繁复杂、模糊不清,很少上头版头条,但这段时间却是他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 他学会了如何控制脾气与行为,学会了很多东西,最终造就了他的成功。”

“史蒂夫最后10 年所展现出的远见、理解、耐心和智慧,正是从这12 年的不断尝试与探索中获得的。潘多拉魔盒中的一切不成熟,包括挫折失败、沟通不力、判断失误、价值取向偏差等,都是史蒂夫通往成功坦途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了这些不成熟,史蒂夫在重回苹果之后才会变得头脑清晰、脾气温和、不断反思、始终如一。”

乔布斯背后的“男人”——施兰德

在皮克斯,史蒂夫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拉塞特和卡特穆尔,两位皮克斯真正的管理者,“他从拉塞特和卡特穆尔身上学到的管理原则最终造就了苹果的王者归来。”正因为有了这些,在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我们才能看到下面这一幕。

在考虑是否当苹果的CEO之前,乔布斯对施兰德说,“我知道苹果还有很多优秀员工,只不过阿梅里奥不适合当他们的领导。”“那你呢?”施兰德问了很多人都想问的问题,史蒂夫犹豫了,他对自己毫无信心,施兰德说,这是他见过的乔布斯最没有信心的一刻。

“在过去的10 年中,史蒂夫逐渐学会了抑制自己的冲动。以前他常常会过于急躁、用力过猛,如今却愿意沿着一条路慢慢地走下去”。

我想,这应该就是成功者成熟的样子吧。

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7000种赚钱生意 ]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服客服

客服客服

客服客服

客服QQ
微信扫一扫
自助开通会员后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