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网民不但有知识焦虑,还有从众焦虑,别人都吃过海底捞,我不吃就觉得不合群,跟不上潮流, 虽然明白它就是个火锅,也没想象中那么惊艳,但必须去打一次卡, 一是好奇心,二是从众心理,毕竟朋友圈和抖音都吃过了,不吃显得很Low, 这种焦虑来自网络引导,是商家有意为之?还是顾客自发po照? 看完文章自会明了, 这是个营销手法,相对比挖坑赚钱,这就是挖渠引水,会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进来, 先从去年一个吸粉套路说起吧,这种套路一天能灌满一个微信,价值4000块钱, 就是在网上发布羊毛信息:可以一块钱在京东撸耐克鞋,一毛钱在天猫撸洗衣液等等,都有订单图,号称是漏洞单,不撸白不撸, 讲真,这帖子很诱人,但是一般人看完就点X了,因为啥? 素昧平生,咱不好意思求教楼主,多年的网络素养告诉咱,不能做伸手党, 所以,楼主一般会用个马甲号,化妆成粉丝在下面给自己留言: 已赞,求带, 楼主再回复: 私信吧,我教你, 这个马甲留言就是个向导,告诉后来者: 楼主可以免费教你,你只要点个赞再私信楼主就可以, 接下来队形就排好了,清一色的:已赞,求带, 私信之后楼主让加微信,通过之后告诉你现在暂时没有漏洞单,有的时候会通知你, 一个粉就自动上钩了, 大家都听说过薅羊毛挣钱,新闻也经常提到京东被羊毛党薅去几十万、淘宝店主被薅到破产等等报导,再看到这种羊毛帖子也会深信不疑, 一块钱买耐克,这个诱饵虽然对90%鱼有效,想把鱼装进自己锅里,还要加以引导,就是上面所述的留言引导,自然有大批人抱着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心里,顺便加了楼主微信,坐等羊毛信息, 岂不知在加满5000人后,这个微信号就以4000块钱卖给了下游,几经改名换头像,你都不知道你微信里咋多出来这个好友,还不认识他是谁, 然后这个微信好友开始经营他的朋友圈,或包装成成功人士卖课程,或包装成白富美做代购卖面膜,羊毛不会有的,赚你钱是真的, 明白猫腻之后再遇到这种帖子,看着下面整齐划一的留言,就觉得这些求带的人,就像屠宰场流水线上的小肥猪,被引导着一步步走向刑场, 小编姑且叫它“小猪效应”, 再用这种效应去看盲盒、炒鞋、网红店,包括海底捞,就不难发现,这都是些圈钱圣手,都用到“小猪效应”通过网络引导,循循诱之, 比方说盲盒,像雨后的蘑菇,一夜之间呼啦啦涌上网络,溢出屏幕之外的意思,都是说这是年轻人玩的东西,买盲盒很新潮,炒盲盒还能赚钱, 搞的你也很懵懂,到商场不买个盲盒,都觉得自己不是个年轻人, 同样,几十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万一买到稀缺款,还能小赚一笔,不买才是傻子, 于是,被这种舆论引导着,一步步走向无人售卖机,假装很内行的扫码买了个盲盒,觉得自己也变成了少男少女, 炒鞋也是如此,只要网络舆论足够大,这行业就不缺接盘侠, 90后炒鞋月入10万、北京新鞋发售排起百米长队…… 这些言论就像个风向标,给小白指明了迁徙方向, 既然是炒,幕后就有一双操控的手, 炒作的根本是稀缺性,炒家一定得控制的住货源,限.量版球鞋就是一种, 比方说炒鞋平台上出现一款鞋,炒家会联合几个人一块全买下,然后再加价出售, 接下来还是左手倒右手,自己再全部买下,加更高的价格出售,一双出厂价1000的球鞋,就这样炒到3000了, 有人看到行情这么好,就会购买持有,期待也能升值, 全程没谁告诉他去炒鞋,他只是被网络信息引导,莫名其妙的入了局, 能赚钱吗? 这就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只要不是最后的接盘侠,说不定真能赚到钱,但是在别人精心布局的圈子里,全身而退的有几个。。。 炒鞋能赚钱的舆论,就是炒家挖的渠,这渠足够深足够广,就有源源不断的接盘侠涌进来,以最高价接盘爱鞋, 讲到这里你会发现,网红店也是这个原理,网上引爆话题,吸引用户进店打卡, 网红店还多了一个环节,装修新潮、服装另类,或者店铺朋克的气质,都具备让顾客拍照的**,照片发布到社交媒体,再一助推舆论,形成一个闭环, 只是,很多网红店仅有噱头,顾客进店后会有落差,再次晒照的闭环就打断了, 这也是网红店不长久的症结所在,但是,这并不妨碍商家发财,全国12亿网民,仅仅是尝鲜的顾客,也会门庭若市,只是靠加盟,就能让商家荷包爆满, 这个欲壑难平的网络,布满了一道道沟渠,每一道渠,都流淌着软妹币。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全网虚拟资源宝库网 ( 蜀ICP备13002521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